诗集《万物的动静》(增订版)在黄山书会上亮相

合肥影响力
2025-11-18

他在众叶震颤的风中,压弯枝头诗集《万物的动静》(增订版)黄山书会诗意启幕!

11月16日下午,2025中国黄山书会主会场内,以“他在众叶震颤的风中,压弯枝头”为主题的吴少东诗集《万物的动静》(增订版)签售会如期举行。

安徽师范大学诗学中心特聘研究员、文学博士后魏文文担任学术主持,中国朦胧诗代表诗人梁小斌,著名诗人、评论家、安徽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李云,以及本书责任编辑、安徽文艺出版社副编审周丽担任对谈嘉宾,与现场百余位读者围坐交流,共同拆解诗集里的自然哲思、地域情怀与生命温度。

活动伊始,青年朗诵家计纯深情朗诵了吴少东的三首诗,现场气氛热烈。进入嘉宾对谈环节时,责任编辑周丽向现场观众分享了这部增订版诗集背后的编辑故事与深度感悟。

周丽介绍《万物的动静》增订版在原版基础上优化了排版、补充了未收录诗作,延续“烈日”“孤篇”“三叠”三大篇章结构。

周丽进一步拆解了诗集的三大核心亮点,其一,浓郁的安徽地域特色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满是对故土的深情与本土文化自觉。其二,“三叠”篇创新采用三联诗形式,每三首诗作构成一组递进关系,从自然景观到历史溯源,再到人文反思,层层深入传递地域历史与人文底蕴。其三,诗作兼具抒情与哲思,对宇宙与人生的叩问、对生命价值的考量,都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抵达了精神层面的崇高追求。她笑言此次分享意在抛砖引玉,期待嘉宾们带来更深刻的解读。

诗人、评论家、安徽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李云,将其诗歌特征概括为四点,一是“雅正”为骨,不刻意玩弄辞藻技巧,以质朴纯粹的语言传递最真挚的情感,如清水出芙蓉般自然。二是哲思为魂,诗作从不局限于一般性抒情,而是融入对生活、对世界的深度思考,既有思想的高度,又有情感的温度,扎实有分量。三是语言为金,从柴米油盐、日常琐碎中提炼出精准又生动的表达,“他的语言不是华丽的装饰,而是能直抵人心的力量,辨识度极高”。四是“双醒”为镜,既注重自我精神世界的挖掘与内省,又扎根现实生活、贴近民生百态,不装腔作势、不刻意拔高,始终贴着地气生长,读来格外亲切。他的文本特色雅正,坚实,阔大,并在向外倾述的过程又朝内审视,他的诗有现代意识,更绾接传统与现代情感的细刻,吴少东的诗文本放在全国诗人行列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诗人梁小斌则以独特的哲学视角解读吴少东诗歌的本质,他语调平缓却字字铿锵:古人就有所体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古人写的是向上的诗句,但是吴少东思考的是向下大地上的事情。那些正在发生的事情,都有栩栩如生的一撇,这一撇包含了,这就是说在少东眼里世间万物变小了。少东也悄悄地说,世界不变小,不会引起人的思考。这开始引起我的警觉,没有登高的觉醒就没有命名说而至。我们处在一个动作的荒芜区,就像他的名作《烈日》所言,我们必须不断地挥动斧子。

每一位成功或即将成功的诗人,内心都藏着强烈的“告知欲望”。他进一步阐释,这种“告知”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对世界真相的发现与分享,是将内心的情感与思想真诚地倾诉出来。“我们每天行走在世间,却常常忽略万物的细微动静,而吴少东看见了风吹过树叶的震颤,看见时间在生命里留下的痕迹,看见平凡事物背后的永恒性。”梁小斌强调,真正的诗歌告知无关虚假与迎合,只关乎真诚,是诗人不厌其烦地向世界诉说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一块巨石滚落后的回响和意义,而吴少东的诗正是这种真诚告知的典范。

学术主持魏文文在总结时说:在这信息爆炸、AI巨变的时代,《万物的动静》6年以后得以第4次印刷发行,充分说明广大读者对吴少东老师诗歌的高度认可!我读书一般喜欢先读前言、后记,剩下的再慢慢品读,《万物的动静》也不例外,霍俊明序中提到少东老师中年”式的观察方式以及精神姿态在当下的启示性,“中年写作”实际上是厚积薄发,更是一种自我突破,是驻足、凝视,当然也有反思与自醒,可谓精辟。

梁小斌老师的解读点透了核心,吴少东的诗歌,就是以真诚为底色,向世界‘告知’他所看见的万物本质与生命真谛。

在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是吴少东老师的诗歌从诗题到诗歌语言、体式以及诗质上都体现出对传统的某种回归,但是这种回归中有带有独特的现代精神和特质,很好的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现在有很多诗人的写作,不是太现代,就是太拘古,而吴少东老师的诗歌作品对于诗人怎样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给出了明确的回复与示范。

活动现场中间环节突然响起一阵热烈掌声,诗人、评论家、学者叶匡政意外莅临现场,他此次专程赶来助阵。

“看到老友的诗集再版,心里特别欣慰。”叶匡政说,这几年,我常揣摩的一个词是“极限”。过去,我们多用这个词,来说与身体相关的运动。如今觉得,写诗也是一种极限运动。它可以是精神、思想或思维的极限。如梁小斌的一些诗和随笔,他就是从我们思维停止的地方开始思考的,他总是在我们的思维盲区活动;它可以是心理、情感的极限,如吴少东的一些诗《描碑》《立夏书》等,就触及了我们情感的极细微处。我以前评过吴少东的诗,有初日芙蕖的劲道,因为少东的性情得其诚与真,自有天机涌现。那些诗触及了我们某些情感的极限;还有一些诗,触及了我们生存、社会现实的极限。诗歌是一种极限艺术,既考验思想深度的极限,也挑战语言表达的极限。

他回忆,吴少东早期作品常以“逼近极限”的姿态,深入挖掘思想深处的细微之处,情感浓烈而锐利。而近年的创作则多了山水诗的从容与舒展,少了锋芒,多了醇厚,这种变化是诗人人生阅历的沉淀,也是创作境界的提升。只有当我们对精神、情感与现实的极限体验,与我们对语言和表达的极限尝试合拍时,我们才能真正写出好诗。

分享环节尾声,诗集作者吴少东致答谢词,言语间满是谦逊与真诚。他向到场嘉宾、读者及安徽文艺出版社表达了诚挚感谢。

谈及创作初心,吴少东动情表示,“烈日”篇中记录园林砍伐的诗作,源于一次偶然的目睹,他看着树木被砍伐时的不舍,联想到人生 “醒着做梦”、坚守梦想的不易,便写下诗句致敬那份执着。整部诗集承载着对人类的关爱、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亲朋好友的牵挂,“我努力做到诗人合一,每一首诗都是真情流露,每一个字句都经过内心的沉淀,没有丝毫虚假”。

“我希望通过诗歌传递美好期许——愿世界和平,愿友谊天长地久,愿人生精彩静美,愿家庭和睦美满。”吴少东望着现场专注聆听的读者,真诚地说,“诗歌的理解需要共鸣与积累,我想说的话都藏在诗里。平时不常读诗的人可能觉得某些诗歌有些难懂,但只要静下心多读几遍,就能读懂字句里的心意与温度。”

活动现场互动热烈,读者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吴少东诗歌的感受,并就诗歌创作提问,吴少东一一作出专业的回复。有的读者带着原版诗集前来求签名,合影留念。

许多读者说,这不仅是一次签售会、分享会,也是一次诗歌创作的专业课,受益良多,收获满满。

此次新书发布会暨读者见面会,不仅让《万物的动静》(增订版)走进更多读者视野,更搭建了诗人、学者与读者之间深度交流的桥梁,让诗歌的魅力在书香氤氲的书会现场久久流淌,为2025中国黄山书会增添了一抹难忘的诗意亮色。

者:欣闻

编辑:关民

86264e729aa906b16fb8b55cb1b533ab_ABUIABACGAAgxcWGgwYooLm76QYwvAU4iQI.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