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继双书法的艺术美

合肥影响力
2025-10-25

撰文:杨玉能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传承演变,成为承载中华文脉的独特艺术形式。在当代安徽书坛,杜继双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精湛的技艺和鲜明的艺术风格以及他的行草书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身为安徽医科大学书画摄影协会会长、安徽省高校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多重身份的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践行者,更是书法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者。其书法作品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气息,在点画线条、结体布局、气韵神采等方面展现出多元而统一的艺术美感,值得深入品读与探析。

杜继双书法的艺术美,首先植根于对传统经典的深度溯源与精准把握。书法艺术的传承,贵在对古人法度的敬畏与研习,杜先生深谙此道。他数十年如一日沉浸于历代名家碑帖之中,从王羲之《兰亭序》的俊逸灵动,到颜真卿《祭侄文稿》的雄浑沉厚;从欧阳询《九成宫》的严谨端庄,到米芾《蜀素帖》的洒脱豪放,皆能心摹手追,取精用弘。

其行楷书作品最见传统功力,点画遒劲有力,横平竖直间尽显端庄肃穆,撇捺舒展中蕴含刚柔相济。观其行楷书作品,笔笔有来历,字字合规范,横画如千里阵云,竖画似万岁枯藤,折画若剑断锋回,提按顿挫间精准传达出汉字的造型之美。这种对传统法度的坚守,并非机械模仿,而是在深刻理解古人笔墨精神基础上的融会贯通,使其楷书既不失经典的庄重典雅,又暗含自身的笔墨意趣,展现出"法古而不泥古"的艺术智慧。

在其行草书创作中,杜继双先生将传统韵味与个人性情完美融合,呈现出灵动自然的艺术特质。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既要保持字形的辨识度,又要兼具书写的流畅性,最能体现书家的笔墨才情。杜先生的行书作品,笔法娴熟灵动,线条富有弹性与韵律感。其用笔中锋为主,侧锋辅之,转折处圆转自如,衔接处顾盼呼应,墨色浓淡枯湿变化丰富,时而浓墨重彩,力透纸背;时而淡墨轻描,空灵飘逸;时而枯笔飞白,苍劲老辣。草书更是潇洒挥毫,有行云流水之态,草法森严法度,线条游刃有余,整体章法张显险峻而气势恢宏。

其行草书字形结构上,他既遵循传统行书的结体规律,又巧妙融入个人理解,疏密得当,欹正相生。字与字之间气脉贯通,行与行之间顾盼有情,整幅作品一气呵成,既展现出"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的灵动之美,又蕴含着"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平和之气。这种灵动并非肆意挥洒,而是在法度之内的自由驰骋,体现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境界。

杜继双书法的艺术美,更体现在其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气韵与文化内涵。书法作为"无声之音,无形之象",其最高境界在于气韵生动,而气韵的生成,离不开书家的学识修养与人格境界。杜先生长期深耕高校文化沃土,兼具学者的儒雅与艺术家的才情,其书法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书卷气与文人气。他不仅精于书法技艺,更深谙诗词文赋之道,安徽省诗书画研究会副主席的身份,使其能够将诗、书、画、文的审美意趣融为一体。

观其作品,无论是自作诗词,还是经典名篇,都能做到笔墨与文意相合,形式与内容统一。书写豪放诗词时,笔墨开张,气势磅礴;书写婉约佳句时,线条温润,意境清雅。这种将文化修养融入笔墨创作的实践,使得其书法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技艺展示,成为承载情感、传递思想的艺术载体,让人在欣赏笔墨之美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

作为长期致力于书法教育与推广的学者型书家,杜继双先生的书法艺术还展现出雅俗共赏的审美特质与时代价值。他曾任安徽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安徽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多年来深耕书法教育领域,既面向高校学子传授书法技艺,也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书法文化。这种广泛的艺术实践,使得其书法作品既保持了高雅的艺术格调,又具备了亲切的大众审美认同。

其作品不追求怪诞猎奇,而是在传统基础上追求雅正之美,笔墨端庄而不失灵动,结构严谨而不乏变化,无论是专业书家还是普通观众,都能从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同时,作为中国书协书法考级专家库成员,他始终以专业的标准规范自身创作,其作品中展现出的对书法艺术的敬畏之心与创新之志,为当代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杜继双先生的书法艺术,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技艺与学养的融合,是情感与文化的共鸣。其作品中的点画之美,在于精研法度后的游刃有余;结体之美,在于巧构匠心后的自然天成;气韵之美,在于学识修养后的自然流露;境界之美,在于坚守传承后的时代创新。

在当代书法艺术多元发展的今天,杜继双先生始终扎根传统,立足时代,以其独特的艺术实践诠释着中国书法的永恒魅力。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视觉上的审美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文化熏陶,既为当代书坛增添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也为书法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品读杜继双先生的书法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体会到一位当代书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文化担当。

编辑:滕斌

86264e729aa906b16fb8b55cb1b533ab_ABUIABACGAAgxcWGgwYooLm76QYwvAU4iQI.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