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汗青·刘欣华
在当代书坛多元发展的格局中,安徽宿州市著名书法家杨继乾,以近50年的砚田耕耘,构建起兼具传统深度与个性光彩的艺术世界。
他号“守庐”,斋名“梦晋斋”,这份自署既是对文人书法精神内核的坚守,也暗藏着对“二王”以来经典传统的追慕。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杨继乾诸体兼修且皆有造诣,其作品在碑帖传承中融入皖北风土与生命体验,在理性与感性的平衡间彰显独特风骨,成为当代书法界“守正开新”的生动范本。

杨继乾的书法根基深植于传统碑帖的沃土,这份坚守从其艺术启蒙便已注定。他年少时受拂晓报社何继华等前辈亲授,不仅习得笔墨技巧,更领悟到“书法即人格”的艺术真谛。为求一本残破碑帖拓片,他曾省下几顿饭钱奔波于宿州、徐州旧书摊;田埂劳作间隙,亦以指为笔在泥土上揣摩汉字结构。

这种近乎虔诚的求索,使其对经典的研习达到精深地步:楷书根植褚遂良体系,深耕《雁塔圣教序》的瘦硬通神;行书以“二王”为圭臬,对《兰亭序》“之”字二十余种写法烂熟于心;草书融会张旭《古诗四帖》的狂放与怀素《自叙帖》的流逸;隶书则遍临汉隶十碑,从《张迁碑》取朴茂、《曹全碑》取秀雅。这种对传统的系统深耕,让他的作品始终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笔划都可见千年书道的基因延续。

诸体兼修而各具风采,是杨继乾书法艺术的鲜明特质。
其楷书最得褚体精髓却又自成面貌,将皖北大地的厚重融入褚遂良的清瘦,形成“瘦硬中见绵韧”的独特风格。横画起笔如刀削果断,收笔却含含蓄顿挫;竖画如孤松立崖,挺拔中暗藏弹性;撇捺如仙鹤展翅,舒展而不失法度,字字如琢玉般端庄又富灵性,彻底摆脱板滞之态。行书则尽显“二王”一脉的温润多姿,起笔多有方折之力,转折处善用圆转之妙,点画间虽无明显牵丝却笔意不断,如《北京赋》中“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清风”二字的轻盈与“山河”二字的沉雄间,完成情感与意境的精准传递。

草书是杨继乾释放情感的载体,堪称“笔锋上的精神舞蹈”。他善在酒酣兴浓时挥毫,笔锋如骏马脱缰却不逾矩,渴笔飞白如老树枯藤,墨渖淋漓似暴雨倾盆。写至酣处,笔锋“战掣”留痕,信手挥洒生姿,将张旭的“狂”与怀素的“逸”化为当代人的生命节奏,在狂放与理性间找到完美平衡。
隶书则更见其对传统的深度活化,他以汉隶十碑为本源,从《张迁碑》取风骨,从《曹全碑》取风度,将篆书笔意融入其中,使作品刚柔相济。《汴水通淮》中“撇出美波,燕尾呈磔”,《隋唐运河》里“横划多变,机变无限”,既葆有大汉风范,又具时尚观感,堪称“金书锦字”。

杨继乾的书法创新,始终建立在传统根基与生命体验的双重支撑上。四十余年法官职业生涯,为其笔墨注入理性特质——法庭上的敏锐观察转化为对笔锋变化的精准捕捉,职业理性让其作品在自由挥洒中始终保持章法脉络,而社会责任的体悟则赋予笔墨人文温度。

皖北大地的风土人情更成为其艺术的精神底色,澥河岸边的质朴厚重,潜移默化地融入其笔墨,使其褚体楷书多了沉雄之气,行草作品添了浩然之风,形成“接地气、有底气”的艺术品格。这种创新不是刻意求变,而是传统技法与生命体验自然融合的产物,如《北京赋》那般,在古典文脉中彰显磅礴的时代气息。

章法与墨法的精妙运用,更让杨继乾的作品兼具视觉张力与意境深度。无论是大幅长卷还是斗方小品,他都能做到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毛笔作品中,墨色的浓淡干湿随情感起伏变化,在“力透纸背”的线条质感中完成意境的二次创造;隶书作品结体方正平满,波挑含而不发,在“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精准中尽显中和之美。
这种对整体气象的把控,使其作品既能入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兰亭奖安美杯书法展”等顶级赛事,又能被最高人民法院等机构收藏,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认可的统一。

在键盘取代纸笔的当下,杨继乾以“天天临习褚体”的坚守,对抗着快餐文化的浮躁。他的“守庐”精神,不是固守陈规,而是对书法本质的执着守望——在他眼中,书法是“墨韵人生,笔锋上的舞者”,是与传统对话、与自我对话的精神修行。从皖北农家的油灯下到当代书坛的聚光灯下,他用一笔一划证明:真正的书法艺术,既要扎根传统的沃土,又要吸纳时代的养分,更要融入生命的体验。
杨继乾的书法,是对中华书道的创造性延续。他以诸体兼修的造诣、守正开新的智慧、笔墨传情的功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让千年书法艺术在当代绽放出鲜活光彩。这份跨越半世纪的笔墨坚守,不仅成就了其“墨妙笔精逸神飞”的艺术境界,更为当代书法如何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范式。

作者简介:
赵汗青,民革党员、文学博士,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
刘欣华,民建会员、教育学博士,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会长。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