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赵汗青 · 刘欣华
书法家简介 : 赵琦,字奇石,1948年生于安徽宿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二至四届理事,宿州市第一届书法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
赵琦自幼热爱书画艺术,早年师从画家吴踪萍先生研习绘画,后随姚光启先生钻研诗词古文,最终拜入全国著名书法家李百忍先生门下系统学习书法技艺。他临帖从唐楷入手,上溯晋唐,下至明清,篆隶则宗先秦两汉,形成了“二王血脉、魏晋风格”的鲜明艺术特色。
1985年,赵琦荣获“中国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他先后在深圳、广州、上海、南京举办个人书法艺术展,引发广泛关注。2004年11月,他作为安徽省书法家代表团成员赴日本进行文化交流,其行草作品《李白赠孟浩然》被高知市政厅正式收藏。艺术成就已被载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大辞典》等多部专业辞书。

“笔挟豪气书寂寞,墨含酒香留其名”。
著名书法家赵琦先生此幅行草作品,以李白《将进酒》中最具疏狂气韵的名句为魂,将诗中“圣贤寂寞”的沉郁与“饮者留名”的豪迈,熔铸于笔墨之间。其作品绝非简单的诗句转录,而是以行草的跌宕笔势为骨,以酣畅墨色为血,让李白的诗魂与自我的书意共生,堪称“以笔代酒、以墨传情”的行草佳作。
笔法是这幅作品的“脊梁”,赵琦先生以“中锋立骨、侧锋取势”的笔墨语言,让线条成为诗句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写“自古圣贤”四字时,中锋沉劲入纸,线条如铁画银钩,“圣”字竖画劲挺似圣贤立身,“贤”字结构端庄若君子持重,笔速舒缓、提按含蓄,暗合“圣贤寂寞”的沉郁与孤高——仿佛能看到诗人回望历史时,对圣贤孤独的慨叹;书“皆寂寞”三字,笔锋骤转,侧锋绞转间线条多了几分绵劲,“寂”字笔画连带如叹息绵长,“寞”字末笔轻挑似余绪难绝,墨色渐淡处,恰是“寂寞”二字中藏不住的怅然。
而到“惟有饮者留其名”时,笔法彻底焕发生机:“惟”字起笔迅疾如酒壶倾落,“有”字连笔流畅似酒液奔涌,“饮”字撇捺开张若举杯畅饮,笔速加快、提按顿挫更显豪放;“留其名”三字尤为精彩,“留”字绞转笔法如酒香萦绕,“名”字收笔重按似掷杯有声,线条粗细变化如饮酒时的情绪起伏——从浅酌到酣饮,从疏狂到沉醉,皆在笔锋的起落间尽显。这种“前沉后放、前敛后狂”的笔法设计,让线条成为李白诗句情感的“传送带”,观者赏字时,仿佛能听见诗中的慨叹与豪言。
结体的“险中求稳”与章法的“气韵连贯”,让这幅作品从“写字”升华为“造境”。单字结体打破规整却暗含张力:“古”字上紧下松,似岁月沉淀的厚重;“贤”字左收右放,若圣贤内敛的风骨;而“饮”字则刻意夸张撇画,如饮酒时舒展的姿态,“名”字右部拉长,似“留名”的志向绵延——每个字的结体都在为诗句情感服务,“寂寞”句的字多取“收势”,“饮者”句的字多取“放势”,一收一放间,恰是情绪的转折。
章法布局更如“饮酒图”般生动:上联“自古圣贤皆寂寞”七字,字距稍密、墨色偏浓,似诗人低眉沉思的模样,“寂”“寞”二字刻意压缩间距,更显孤独感;下联“惟有饮者留其名”七字,字距渐疏、墨色由浓转酣,“饮”“者”二字间距拉开,似举杯时的舒展,“留”“其”“名”三字连笔贯穿,如饮酒后思绪奔涌。整幅作品的气脉从“沉郁”到“疏狂”渐次推进,“皆”字的轻转是情绪的伏笔,“惟”字的迅疾是情感的爆发,无一处断点却处处见节奏——仿佛李白从“叹圣贤”到“赞饮者”的心境变化,都被笔墨定格在纸上。
这幅作品的最高妙处,在于实现了“笔墨气势”“诗句情感”与“诗人风骨”的三重共鸣。“自古圣贤皆寂寞”是李白对历史的叩问,赵琦以“沉劲的笔力”写“圣贤”,用“含蓄的墨色”绘“寂寞”,让笔墨间飘着历史的厚重感;“惟有饮者留其名”是李白对自我的放逐,他则以“狂放的笔势”书“饮者”,用“酣畅的墨色”显“豪情”,让线条里满是疏狂的酒气。
更深层的是对李白“诗酒风骨”的笔墨诠释:李白的“寂寞”不是消沉,而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饮者”不是贪杯,而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赵琦先生笔下,“寂寞”句的线条虽沉却不滞,藏着刚劲;“饮者”句的笔势虽狂却不野,含着章法——这种“沉而不滞、狂而不野”的笔墨特质,恰是李白“寂寞与豪放共生”的人格写照。当观者赏“皆寂寞”的含蓄,能感李白的孤高;观“留其名”的豪放,能悟诗人的自信,这种“见字见诗、见诗见人”的效果,让书法超越了视觉审美,成为与诗魂对话的桥梁。
书法家赵琦先生这幅行草作品,没有刻意炫技的笔法,却以“笔为诗役、墨为情使”,让李白的诗句在笔墨间“活”了过来。它证明优秀的书作从来不是笔墨的堆砌,而是“以心观诗、以笔传魂”的创作——当笔墨与诗句的情感、诗人的风骨、书家的心境同频共振时,纸面上的黑白世界,便有了穿越千年的生命力,让观者在赏字时,仿佛能与李白共饮,共叹“圣贤寂寞”,共抒“饮者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