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汗青·刘欣华
在白居易笔下“离离原上草”的宿州,这片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孕育着绵延千年的文脉,书法艺术如同永不干涸的溪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创作者。徐华,这位1962年生于“中国书画之乡”萧县的书法家,以近50载的笔墨耕耘,在隶、篆、行、楷诸体中熔铸古今,既传承着书法大师李百忍先生的艺术基因,又开辟出独具个性的艺术境界,成为皖北书坛的重要代表。
他的作品中,秦汉的雄浑气象与晋唐的灵秀风骨交相辉映,传统法度与现代审美相得益彰,诉说着一位当代书家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创新。
徐华的书法艺术根基,深植于对传统的虔诚继承与深刻理解。作为书法大师李百忍先生的入室弟子,他承继的不仅是笔墨技法,更是一种“师古而不泥古”的文化态度。
当年面壁斋中,师徒二人以十八封批注信札续写着书坛“程门立雪”的佳话,李百忍先生量身定制的《麓山寺碑》筑基课程、每周四字的精研之道,如中医拔针授艺的炽热情怀,都深深烙印在徐华的艺术生命中。这种师承让他坚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承者,融会贯通创新也”,也造就了他“早出名不如晚出名”的艺术哲思。

在碑帖临摹的苦修中,徐华展现出近乎痴迷的执着。从颜真卿《多宝塔》《颜勤礼碑》的宽博雄壮,到柳公权《玄秘塔》的骨力劲健;从王羲之《兰亭序》的流觞雅韵,到李邕《麓山寺碑》的沉雄奇崛,他对每一本经典法帖都手摹心追,工作室中至今保存的《张迁碑》《石门颂》早期习作,已隐约可见后来沉稳大气的雏形。
更难得的是,他并未止步于对古人的亦步亦趋,而是对启功的高贵典雅、周慧珺的八面出锋、张旭光的文雅内涵等当代名家风格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实现“熔铸百家”的艺术突破,正如书法大家赵琦先生所喻:“世人临帖多成羊角肚腩,唯徐华能化古为新,此真书家三昧”。

诸体皆工的创作实践中,徐华的隶书尤为世人称道,其“隽秀完美、沉稳厚重”的风格堪称汉字演变枢纽的生动诠释。他取法《乙瑛碑》的严谨端庄与《礼器碑》的清刚秀逸,又融入《好大王碑》的宽博气象,笔下横画如千年古柏之枝,竖画似擎天玉柱之姿,转折处兼具金石之力与毛笔之韵。
在合肥某公园的巨幅诗屏中,他以八尺素宣书写武风先生《咏梅》,墨韵与诗意辉映,将传统隶书注入现代审美意韵,让古老字体焕发出时代光彩,这种“旧瓶新酒”的处理彰显了成熟艺术家的创造性智慧。
篆书创作中,徐华更实现了“以动破静”的艺术突破,让这一最古老的书法体系获得新生。他广采《毛公鼎》的凝重浑厚、《泰山刻石》的端庄伟岸与《天发神谶碑》的奇崛生动,遵循“写篆书要如青铜铸字,笔笔如凿”的创作理念,作品给人“铸铁成字”的视觉震撼,每一笔都仿佛能听见金属与石头的碰撞声。
尤为精妙的是,他大胆融入行草笔意,在佛山国医馆“杏林春暖”等题字中,既保持秦汉雄浑气魄,又彰显现代艺术张力,堪称古今篆书艺术的桥梁。
行楷作品则展现出徐华艺术中灵动与严谨并存的另一面。行书深得“二王”神韵,又参以米芾的跳宕、王铎的磅礴,点画间顾盼生姿,字与字连绵呼应,正如他强调的“行书贵在气息贯通,如人呼吸,不可断绝”。
在书写王维《终南山》时,笔锋游走间墨色如流云漫过宣纸,行笔似山涧清泉跌宕生姿,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苍茫山色凝于横竖撇捺之间,完成书法与唐诗的深情对话。楷书创作则以欧阳询险劲为骨,褚遂良宽博为肉,颜真卿雄浑为气,在宁国宾馆“溪水江南”等作品中,法度严谨而不失生动,恰如其所言“楷书如人站立,须堂堂正正”,折射出书家的人格追求。
作为书法教育家,徐华三十多载春风化雨的坚守更添艺术人生的崇高维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成为首位在宿城开坛授课的书法教育家,独创“文史墨三位一体”教学法,让两万余学子在横竖撇捺间触摸文明脉动。
他的教学理念独树一帜:“技法易教,心法难传”,课堂上不仅传授运笔结字,更引导学生理解传统美学、融入个人情感,坚信“书法是写心的艺术,心不正则字不端”。这种将艺术与人格修养结合的教育观,让他的教学超越单纯技艺传授,学生家长组团听课,安徽电视台特别邀请、胡秋萍“你临王铎神似”的赞叹,皆是其教育成就的生动注脚。
徐华的笔墨早已突破宣纸边界,成为连接多元文化的纽带。泰国副总理功塔帕朗西珍藏的其“厚德载物”,见证笔墨外交的雅量;与八一乒乓球队的书法珍品换冠军签名球拍,演绎艺术与体育的对话;张家港企业家以整板书案回赠《沁园春·雪》长卷,诠释知音相惜的厚度。
从市府外事礼品到景区题字,从港、澳、台藏家到海外友人,他的作品如文化坐标,标记着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多重可能。而他捐赠给学校、博物馆的数不清的作品,更彰显着艺术家的社会担当。

细读徐华的书法,最动人的莫过于其中流淌的深沉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既有秦汉的雄强、晋唐的韵致,又有现代的创意;既遵循古代法则,又包容当代审美,正如安徽省道家协会副会长张厚纯所言,其作品“有着强烈的独立符号”。
在他看来,“继承才能创新,创作要有'本'”,临摹与创作的相间相生,正是传统活在当下的秘诀。这种理念让他的书法摆脱了博物馆标本的僵化,成为“流动在当代人笔下的生命之河”。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徐华的坚守更显珍贵。他每日临帖不辍,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与“蓦然回首”的喜悦中循环往复,将笔墨耕耘视作生命的快乐而非苦旅。这种执着让他的作品既有“笔走龙蛇”的艺术张力,又有“文气充盈”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伟岸遒劲的榜书匾额,还是雅致精巧的手札小品,都兼具艺术价值与精神力量。
从萧县的青砖涂鸦到如今的笔墨传奇,徐华的书法人生恰是宿州文脉的生动注脚。他如同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摆渡人”,以笔为桨,在秦汉气韵与时代浪潮中划出璀璨航迹。当他的弟子遍布海内外,当他的作品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书家的个人成就,更是中国书法火炬的薪火相传。
正如那片生他养他的皖北大地,徐华的笔墨扎根传统,面向未来,在四季轮回中书写着永恒的文化诗篇。
作者简介:
赵汗青,文史作家、文化学者、高级记者、博士,《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新媒体主管,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驻会会长。代表作品: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歌词“我有一个梦”获2021年安徽省直机关工委组织的“颂歌献给党”大赛一等奖。
刘欣华,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主任,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会长、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驻会会长,宿州市埇桥区政协委员、区知联会副会长、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代表作品:散文“缅因州赏红叶”、“秋风中的圆明园”、“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