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玉能

合肥的秋,总爱藏在一场不疾不徐的风里。前几日还裹着夏末的余温,风一吹,便悄悄换了模样——午间的太阳仍带着几分执拗的热,晒得柏油路面泛着浅淡的光,可早晚出门时,风里已掺了凉意,拂在胳膊上,像被谁轻轻搭了块薄纱,不冷,却醒神,让人忽然惊觉:哦,秋来了。
最先泄露消息的,是街头的桂树。合肥的桂树不挑地方,小区楼下、马路牙子旁、公园的林荫道里,随处可见。它们不似春天的花那样张扬,枝桠间藏着细碎的米黄色花苞,像撒了把星星,不细看几乎发现不了。可风一拂过,那香气便像长了脚,顺着水泥路面漫开,不是浓得让人发腻的香,是清清爽爽的,带着点甜意,从鼻尖钻进去,一路漫到心口,连呼吸都变得柔软起来。
我常爱在傍晚绕着包河走。午后的热意还没完全散,夕阳把河面染成金红色,岸边的垂柳还挂着绿,却少了夏日的浓艳,多了几分疏朗。风从水面吹过来,带着水汽,混着不远处桂树的香,吹得人脚步都慢了。有老人坐在长椅上,手里摇着蒲扇,慢悠悠地和身旁人说话,话题从家里的孙子讲到今年的桂花,声音不大,却和这秋景格外配。偶尔有孩童跑过,手里举着刚买的糖炒栗子,栗子的甜香混着桂香,成了秋最实在的味道。
合肥的秋,是“一层秋意一层凉”的递进。清晨出门时,得披件薄外套,路过早点铺,蒸腾的热气裹着锅贴的焦香飘出来,咬一口,外皮酥脆,肉馅鲜烫,热乎气从喉咙暖到胃里,刚好抵了风里的凉。到了正午,太阳又变得慷慨,外套得搭在胳膊上,走在树荫下,能看见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来,落在地上,成了斑驳的光斑。这时的风是温柔的,不似夏日的燥热,也不似冬日的凛冽,吹在脸上,像朋友轻轻拍了拍你的肩。
最妙的是雨后的秋。一场小雨过后,水泥路面被洗得发亮,桂树的叶子挂着水珠,香气里掺了湿润的水汽,更显清新。路边的菊花也开了,黄的、白的、紫的,一簇簇挤在花坛里,不张扬,却透着韧劲。有人撑着伞慢慢走,脚步轻,生怕踩碎了这秋的静谧。偶尔有车驶过,溅起小小的水花,却不扰人,反而让这秋景多了几分灵动。
我曾在秋日的午后,坐在办公室的窗边,看着楼下的桂树发呆。风一吹,桂花簌簌落下,像下了场小小的香雨,落在路过行人的肩头。他们或许行色匆匆,却总会在闻到香气时,下意识地放慢脚步,嘴角勾起一点笑意。原来合肥的秋,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它藏在风里、香里、一冷一热的温差里,藏在每个合肥人日常的细碎里——是清晨早点铺的热乎气,是傍晚包河岸边的闲谈,是路过桂树时那一声不自觉的“好香啊”。
如今再走在合肥的秋里,便懂了这秋的好。它没有北方秋的萧索,也没有南方秋的黏腻,它带着自己的温柔与清爽,像一位老朋友,不声不响地来到你身边,用一场风、一缕香、一段不冷不热的时光,告诉你:这,就是合肥的秋,是藏在烟火里的,最舒服的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