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伴随初心进 红村秋韵入画来——柯村探访记

合肥影响力
2025-09-27

文/葛子双

应古源书画院一分院院长、著名画家胡祥俊大姐邀约,9月25日跟着余万春、汪开榜、欧阳晓燕、童序珍、李广越、仇西沙、刘美珍、郝旭明、蒋有才、王思淼、曹化玲、阮仁余、赵琳、王耀隆、王文霞、陆明、杨晓丽、范贤玉、谭玛丽、洪忠霞等二十多位书画家前往“皖南红色第一村——柯村”采风。

汽车沿着皖南的盘山公路蜿蜒前行,窗外的青山如黛,翠竹成林。一走进柯村,喧闹的心瞬间沉静下来,仿佛穿越时空,要去赴一场与革命先辈的约定。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白墙黛瓦的民居墙上“为土地,为自由∴为苏维埃政权而奋斗”的红色标语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苍劲有力。

最先抵达的是柯村暴动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泛黄的《土地政纲》手稿上,字迹工整却带着革命者的热血温度;锈迹斑斑的土枪和大刀,仿佛还能让人听见当年暴动时的呐喊;玻璃展柜里的旧棉袄、粗布袜,静静诉说着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的故事。

讲解员清晰地讲述着1934年柯村暴动的历史——在方志敏、刘毓标等同志的领导下,当地农民手持农具、土枪,打响了皖南农民武装暴动的第一枪,建立起皖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听到这里,我不禁驻足凝视展墙上的暴动路线图,那些红色箭头串联起的不仅是村庄与山路,更是无数先烈用生命铺就的革命道路。

出了纪念馆,沿着石板路往村后走,便来到了柯村苏维埃政府旧址。这是一座普通的皖南民居,木门上的铜环早已被岁月磨得发亮。推开木门,屋内的陈设简单而肃穆:一张褪色的木桌是当年召开会议的地方,几条长凳整齐摆放,墙上悬挂的苏维埃旗帜虽已陈旧,却依旧鲜红。在这里,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革命者们围坐在此,低声商讨革命大计的热烈氛围——他们或许也曾担忧前路,却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周总、汪副总与柯村镇政府的精心安排下,傍晚时分,书画家们来到了“露天大舞台”以“柯村新山里人”身份,与村民举行联欢。台上,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台下,掌声雷动、其乐无穷。连空气里都飘着欢快的味道。有人举着手机录像,屏幕里的笑脸挤得满满当当。歌声、笑声混着山间的虫鸣,酿成了柯村最暖的傍晚。

此时此刻没人再分清谁是书画家、谁是村民,只知道大家正踩着同一片土地,激情抒发对幸福的憧憬。这热闹非凡的联欢会,藏着最鲜活的快乐,笔者现场赋诗《赞书画家与柯村村民联欢》以抒情怀:

翰墨随车入翠微,柯村欢语童叟围。

笔摇松色生宣上,曲和溪声落酒杯。

素手裁云粘画壁,红军灶里情意堆。

炊烟渐共霞光暖,醉里乡音满袖归。

26日清晨,我们踩着田埂上的露珠往山坳里走。脚下的泥土还带着秋雨的湿润,呼吸着稻茬香和山村特有的芬芳,登上了筑有红军哨卡的山顶,极目远眺,俯瞰柯村。柯村的秋天,是有韵味的,更是有灵魂的,秋天的天空高远而明净,秋天的山峦层林尽染,秋天的田园硕果累累。夏荷还在,只是少了几分艳丽,多了一些静美。时光仍旧骄傲地流淌着。秋阳把柯村的晨雾染成了金纱,田垄里尚未收割完的稻子早已垂下沉甸甸的穗子,风吹过,金黄的稻浪便顺着山势起伏,像给黛色的山坳系了条鎏金腰带。柯村,分明是一轴立体的山水画卷,美极了!

在与吴雪颖镇长、王飞书记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她(他)们对柯村的发展与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感受到,山从不说什么道理,只把四季的耕耘酿成果实;所有的丰硕,从来都不是偶然的馈赠,而是泥土里的耐心和风雨中的坚守。柯村,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每一处都蕴藏着无尽的美和故事。

午歺后,我们离开了柯村,回望这座安静的山村,它不再只是地图上一个普通的地名,而是一处能触摸到初心的红色坐标。在这里,我看到了革命先辈的勇气与信仰,也懂得了今日的和平与幸福,是无数人用热血守护的结果。

柯村之行,不仅是一次游记,更是一堂深刻的党课——它让红色的种子在我心中扎根。让我明白,唯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编辑:汪春梅

86264e729aa906b16fb8b55cb1b533ab_ABUIABACGAAgxcWGgwYooLm76QYwvAU4iQI.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