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汗青、刘欣华
在安徽灵璧师范学校李文劳模创新工作室里,非遗传承人李文手中的尖细剪刀如活物般游走。三张叠合一处的厚实红纸之上,一个钟馗形象正悄然脱胎成型。那钟馗虬髯贲张,豹头环眼,战甲披身,周身散发着古老威严气息,却又隐约可见一股游戏中特有的雄浑气魄。李文端详片刻,轻轻吹去纸屑——这尊剪纸钟馗,正是她专门创作的独特形象。当古老技艺穿透时光,迎头撞上时代新声,这位非遗传承人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兴奋之情。
灵璧,素有“钟馗故里”之誉,传说里这位驱邪斩祟的尊神就诞生于此,民间对他崇敬之情早已融入血脉。灵璧剪纸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扎根这片灵秀水土逾千年,其线条粗犷有力,阳刻处厚重如磐石,阴刻处则细密如发丝——这独特的刀剪语言,恰与故乡钟馗那勇猛刚正、疾恶如仇的精神内质天然契合。民间剪纸中的钟馗形象,千百年来便在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朴素的祈愿。
当《黑神话:悟空》中风格别致的钟馗形象在网络上掀起热潮时,李文心中一动。眼前这个游戏中的钟馗,已非传统年画里跳判官的姿态,而是以武神之姿立于风雷之中,其厚重与力量感,竟奇妙地呼应着灵璧剪纸的独特气质。她直觉感到,以家乡流传千年的剪刀去“重塑”这崭新的钟馗,正是灵璧剪纸与古老传说又一次融合的绝佳契机。
但要剪活钟馗,远非易事。灵璧剪纸向来讲究平面构图上的精气神韵,如何用红纸的薄面承载电子世界钟馗周身那种三维的、浑厚如山的压迫感?李文反复琢磨,借鉴传统民间“纸雕”处理厚纸的巧思,果断采用了三层红纸叠合新法。剪刀在厚纸上艰难行进,每一剪都需深透纸背,力道稍有偏差,便功亏一篑。尤其那副战甲的雕琢,是真正的挑战。李文将灵璧剪纸中极其精妙的阴刻阳刻手法交错使用,以阴刻细细挑出甲片边缘锋锐的线,靠阳刻则精心留出甲胄凸起的厚实质感。剪刀在叠起的红纸间艰难穿行,如同在与时间深处的记忆对弈,每一寸细节的落剪,都是对“纸里乾坤”古老命题的叩问。
“最难的是魂魄,”李文坦言,“这平面看到的钟馗,更是我们灵璧人心中的钟馗。”为了赋予纸面形象以灵魂,她一次次调整剪刀的落点,让虬髯的走向更具风雷劈面之力;一遍遍修整战袍下摆的弧度,使整个身姿形成更具张力的动势。当最终作品在灯光下投射出富有层次的阴影时,那位神威赫赫又不失人情温度的钟馗,在红纸上仿佛活了。
当这一系列幅力作《钟馗》在灵璧师范学校李文劳模创新工作室展出,灯光下,新钟馗剪纸的每一道刻痕都在光影中言说自己的故事。前来参观的学生们发出惊叹:“没想到钟馗还能这样酷!纸剪的铠甲竟有金属般的质感!”这一幅幅融合了古老技艺与现代视觉语言的钟馗,以其独特魅力击中了年轻学子的心灵。不止于此,李文的跨界之举在网络上迅速引发关注。游戏爱好者们惊喜地发现:“原来‘纸上的钟馗’竟有如此深厚根基!”灵璧剪纸——这门承载着乡土记忆的技艺,因此借由游戏的巨大传播力,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赢得了新的目光。安徽省文化馆曾以“刀剪为笔,刻画指尖魅力”介绍李文的钟馗剪纸,无疑是对其极致匠心的最高褒扬。
李文的艺术探索从未停歇,她深耕灵璧剪纸,汲取其刚劲与美感,又跨界闯入核雕的微观世界,以双重创作诠释对地方文化的热爱。
她的核雕钟馗,取橄榄核为料,在方寸之间尽显巧思。作品中的钟馗,虬髯怒张似欲破空,双目如炬饱含威严,衣袂褶皱层层叠叠、纹理细腻入微。其姿态或握剑而立,凛凛威风震慑邪祟;或执扇轻摇,暗藏灵动气韵。刚柔并济的刀工,让钟馗驱邪纳福的形象形神兼备,将核雕“以小见大”的精妙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方寸间的钟馗,虽与她大尺幅剪纸的呈现形式截然不同,一凝练一张扬、一精微一恢弘,却在精神内核上高度契合。二者共同传递出钟馗“驱邪斩祟”的千古神韵,也印证着李文对灵璧地方文化符号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性传承。
在灵璧师范的课堂上,李文常对年轻学子强调:“剪刀和红纸千年未变,可剪刀下流淌出的形貌,从不应拘泥于旧章。”她手中的剪纸钟馗,既带着故土的体温,又跃动着时代的脉搏,生动诠释了“守正”与“创新”。当古老非遗试图表达时,游戏世界提供了一种新颖而宏大的语境,如同展开了一幅现代长卷,让剪刀语言找到了辽阔的表达空间。
作者简介:
赵汗青,文史作家、文化学者、高级记者、文学博士,《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新媒体主管,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驻会会长。代表作品: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歌词“我有一个梦”获2021年安徽省直机关工委组织的“颂歌献给党”大赛一等奖。
刘欣华,英文翻译、文化学者,教育学博士。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主任,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会长、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常务会长,宿州市埇桥区政协委员、区知联会副会长、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代表作品:散文“缅因州赏红叶”、“秋风中的圆明园”、“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
编辑:滕斌 安徽报道网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