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长歌 生生不息——评电视剧《生万物》土地伦理的影像史诗与时代回响

刘金玉
2025-08-26

文/刘金玉

摘要:电视剧《生万物》以其深邃的历史视野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成为2025年荧屏上的一部现象级作品。本文借鉴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影像诗学等多维度,剖析该剧如何将鲁南农村的土地变迁史升华为中国农民与土地血脉关系的影像史诗。该剧成功平衡“史诗性”与“人情味”,通过宁绣绣、封大脚等人物具象化表达土地伦理及其现代转型,既回望农耕文明,又观照数字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探讨中华文明中“土地情结”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生万物》 土地伦理 叙事结构 人物塑造 影像诗学 文化传承

引言:土地叙事的美学复归

2025年盛夏,《生万物》在万千观众期待中登陆荧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创下收视佳绩。该剧根植于赵德发荣获人民文学奖的小说《缱绻与决绝》,以鲁南天牛庙村为叙事空间,将二十世纪上半叶土地制度变迁凝练为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剧作聚焦宁、封、费三大家族两代人的命运沉浮,通过宁绣绣(杨幂饰)从被绑架被迫负气嫁人,到带领村民摆脱封建桎梏、除匪患、抗日拥军的成长历程,揭示了中国农民与土地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展现了中国农村从传统农耕到土地革命的历史转型。导演刘家成采用分季拍摄模式,历时218天在山东临沂实地取景,采集土壤样本47份用于影像色调校准,83%服装道具为民国实物或博物馆级复刻,开创了农村题材剧作的历史真实新高度。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生万物》以其扎实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完成了一次对土地文明的深情回望与前瞻性诠释。剧作不仅再现了那段沧桑岁月,更让今天的观众在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中,看见来路,找到归途,感受到生命与文明的延绵不绝。

本文借鉴雷蒙·威廉斯《乡村与城市》的文化分析框架,特别是其“情感结构”理论,将土地视为物质基础与文化符号的双重载体,通过解构剧中的叙事策略、人物谱系和影像语法,探讨中国乡土文明在现代性冲击下的转型路径。威廉斯强调文化作为“整体生活方式”的物质性,这一视角为我们理解剧中土地与农民关系的复杂性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工具。

一、土地叙事的双重维度:宏大史诗与微观人性

《生万物》的叙事艺术体现在起精巧的双线结构设计。明线以宁绣绣(杨幂饰)、封大脚(欧豪饰)、费左氏(秦海璐饰)等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为主线,细腻展现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蜕变与坚守,构建了新时代土地伦理的典型范式;暗线则以内嵌式的土地制度变迁为背景,从传统地契制度到土地革命,宏观勾勒出中国农村发展的壮阔图景。这种叙事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巧妙平衡了“史诗性”与“人情味”。

剧作没有沉溺于宏大的政策宣导,而是将时代巨变溶解于鲜活人物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抉择之中。导演采用了空间维度、身体维度、时间维度等多维度视听调度,在表现关键的土地事件时,镜头语言成为抒写情感的核心载体。航拍镜头下天牛庙村土地的无垠与厚重,与地面跟拍捕捉到的村民面部特写形成强烈对比,既展现了土地作为客观存在的辽阔,又洞见了人性在命运关头的微光。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的结合,使土地变革不再是抽象的政策演绎,而是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生命体验。

镜头语言在这里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情感载体。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封大脚(欧豪饰)赤脚深深踩入春泥的特写镜头——泥土从他粗糙脚趾间溢出的瞬间,这一极具触感和仪式感的画面,超越了叙事本身,成为农民与土地之间血脉相连、生死与共的深刻视觉隐喻。

二、人物塑造:土地伦理的具象化表达

《生万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这些人物成为构建多元土地伦理观的鲜活载体。

宁绣绣(杨幂饰)突破了对传统农村女性的刻板化书写。她的角色弧光完整地勾勒出一位女性从土地的依附者、耕耘者成长为土地经营者、守护者的现代转型历程。从初始的凝重犹豫到最终的果决坚定,微观的表演精准传递出人物的内心波澜,象征着一代新农民对土地价值理解的深化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宁学祥(倪大红饰)、封二(林永健饰)、铁头(孙绍龙饰)等角色,堪称近年来荧屏上极为深刻且动人的农民形象。剧中设计的多处细节堆砌起他们对土地的深沉情结:无论是宁学祥前期对土地的执念,还是封二、铁头等虔诚地痴谜土地呵护作物的日常,表现出他们对代表土地权属的一纸一契的珍视。尤其是封二在自己生命最后一刻,仍用全部身心给儿孙讲述毕生农经的场景,不仅丰满了人物塑造,更将土地从物质存在提升至精神象征的高度。

费左氏(秦海璐饰)则代表了传统宗法文化下对土地的守护与传承观,其与宁绣绣、宁苏苏(邢菲饰)之间价值观的冲突、碰撞与融合,折射出传统乡土伦理与现代发展观念之间的深度对话。

全剧正是通过这些血肉丰满的人物群像,构建了一个立体、动态、完整的土地伦理体系:封大脚象征着“土地即生命”的传统观,宁绣绣代表“土地即资源与发展”的现代观,而费左氏则体现了“土地即文化与传承”的历史观。这种多元价值观的并置与交锋,避免了农村题材创作中常见的价值单一化倾向,极大地增强了剧作的历史真实感与时代思辨性,呈现出土地问题的复杂性与时代性。

三、影像诗学:农耕文明与土地美学的视觉建构

《生万物》的视觉呈现,本身就是一曲献给土地的颂歌。摄影师运用充满诗意的影像语言,构建起独特的土地美学。

在色彩叙事上,采用四季更替的策略:春耕的嫩绿孕育希望,夏耘的深碧象征蓬勃,秋收的金黄回报汗水,冬藏的赭褐沉淀思考。这种循环往复的色彩韵律构成土地生命的视觉循环,可视化了土地的生命节奏与农民的辛勤劳作。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对土地不同质感影像的极致捕捉——雨后墒情正好的润泽、干旱土地的龟裂、新翻耕地的蓬松……这些极具感染力的画面,赋予了土地强烈的触感与生命力,使其成为剧中不言而喻的的真正主角。

剧中对“试春气”“打春牛”“踅谷仓”“祈雨祈福”等农事仪式的可视化记录,采用360度环绕镜头语言与文化人类学视角,既保留民俗原真性,又赋予其当代审美表达。这不仅服务于剧情,更堪称是一次对农耕文明的影像存档与文化致敬。

导演刘家成在山东临沂的百年村落中取景,采用分季拍摄的方式,记录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的农耕轮回,这些场景不仅强化了土地美学的真实性与震撼力,更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珍贵记录。刘家成坦言:“我们不仅是在拍剧,更是在创建农耕文明的数字基因库。剧中83个农事场景、47种传统农具,都已录入中国农业博物馆影像档案。”

四、文学转换:从文字到影像的创造性转化

将文学经典成功转化为荧屏佳作,考验着创作者的理解与再创造能力。剧作改编团队创造性地解决了文学影视化过程中的三大难题:心理描写视觉化、哲学思考具象化、方言处理艺术化,在文学性传承与影视化转换方面做出了卓越示范。

剧作巧妙地保留了原著的文学质感和神韵,适时插入富有哲思的画外音,如“土地是最诚实的账簿,记录着每一滴汗水的价值”等原著金句,既致敬文学本源,又形成独特的影视审美风格,引导观众进行深度思考。

编剧成功地将原著中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哲学思考转化为可视的意象和动作。例如封大脚对土地的眷念被外化为一些特定的行为与物件(珍藏的泥土、凝视土地的目光),其象征意义通过特写镜头的强化,使其内在情感得以视觉化呈现。

在语言处理上,剧作对鲁南方言进行了艺术化提炼,在浓郁地域特色与全国观众接受度之间找到了精妙平衡,实现了文化特异性与传播广泛性的统一。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对土地契约的视觉呈现:采用微距镜头拍摄地契文书,纸张纤维、墨迹渗透、印章钤记等细节被放大至肉眼不可见的层次,使法律文书获得美学震撼力。历史顾问团队考证了民国时期37种地契形制,精准还原鲁南地区契约文书格式。

五、文化传承与现代转型:土地情结的精神谱系与当代价值

《生万物》的深刻性与前瞻性,在于它超越了怀旧式礼赞,深入挖掘了中华文明深植于农耕文化的“土地基因”,并敏锐地触及土地情结在现代性语境下的转型与新生。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阐释的“泥土情结”,在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影像化诠释。土地,在这里远不止是生产资料,它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精神的家园,是文化的根脉,是身份的认同。剧中通过诸多震撼人心的情节,有效地展现了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心理,其带来的文化冲击力足以引发每一位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深层思考。

剧作不仅承接原著对乡土伦理重构、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深刻反思,更通过精彩的思想交锋戏码,生动呈现了不同世代、不同观念的农民对土地价值认识的冲突与融合。诸如“土地不只是种粮食的,更是种梦想的”这样的台词,道出了土地功能从基础生产向多元化发展迈进的历史转变。体现了传统伦理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对话与融合。

在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5.2%(2024年统计数据)的当下,这种对土地情结的文化解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万物》促使我们反思:如何避免乡村凋敝与土地荒芜?如何在现代化洪流中守护文化根脉?通过宁绣绣等新一代回归乡土、开创新业的结局,剧作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答案:新时代的土地情怀,并非简单的怀旧与固守,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让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全新的、可持续的生命力。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鲁南天牛庙村的变迁史,更是中国农村追求现代化梦想的生动缩影;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几个家庭悲欢离合与个人命运浮沉,更是整个民族精神在时代巨变中的绵延与赓续。社会学学者指出,该剧引发的“土地记忆复苏”现象,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文化认同基础。

结语:诗意栖居与土地伦理,生生不息的大地颂歌

《生万物》的成功,是中国电视剧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一次辉煌胜利,标志着农村题材在美学表达和思想深度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它通过精湛影视语言、深刻人物塑造和宏大历史视野,实现了从政策宣导到文明反思的思想跨越、从生活实录到诗学表达的审美跨越、从怀旧叙事到未来展望的时间跨越,完成了对中国农民土地情结的当代诠释。

该剧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唤醒了我们每一位观众对脚下土地的重新认知与深沉情感。土地作为物质存在与文化符号,孕育万物、滋养文明,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正如剧中蕴含的朴素而深刻的土地伦理:“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人敬地一尺,地敬人一丈。”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生存智慧与最朴素的生态哲学。

剧作印证了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这一哲学理念——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不应是掠夺与征服,而应是一种共生共荣的伦理关系。在这片被镜头深情凝视的土地上,我们既看到了传统农耕文明的诗意光辉,也见证了现代性冲击下土地伦理的转型困境与新生可能。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看到了来路,找到了归途,更见证了生命与文明永恒轮回的力量。这曲大气磅礴而又细腻深情的大地颂歌最终告诉我们:万物生长,生生轮回,而对土地与生命的热爱,永不停息,生生不息。

(2025年8月25日于合肥)


参考文献:

1. 赵德发:《缱绻与决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2.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英]雷蒙·威廉斯:《乡村与城市》,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Williams R:《The Country and the C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4. 刘家成:《农村题材影视创作的美学突破》当代电视,2024(3);

5. 中国国家统计局:《2024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25。

作者简介:刘金玉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名誉会长、安徽省社会组织总会文化领域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原调研员。参与主要电影作品有:黄梅戏故事片《山乡情悠悠》(荣获2000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故事片《农民工》,数字电影《乡野风流》、《大饼的莎士比亚》(2009年入围日本东京国际数字电影节、2010年入围德国科隆电影节、建国60周年北京放映展映影片、2012年荣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拳来拳往》(荣获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优秀电影奖)、《黄土情》、《包公传奇》、《石头的夏天》(荣获第14届安徽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以及由鲁迅作品改编摄制的10部微电影系列片《风雨如磐》、故事片微电影《生与死的奉献》等。先后担任2019年庐剧电影《啊,妈妈》监制;2020年数字电影《猎赝》总监制;院线电影《大事》(2020年度安徽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项目、第五届巫山神女杯电影节优秀影片)总监制;院线电影《幸福小马灯》(2021年度安徽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项目)艺术总监;2025年院线电影《夜幕天光》艺术指导等。

编辑:关注、滕斌

86264e729aa906b16fb8b55cb1b533ab_ABUIABACGAAgxcWGgwYooLm76QYwvAU4iQI.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