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曾服役于原驻蚌埠市舟桥部队的一名舟桥兵,弹指一挥间,40余年前,那段难忘军旅的光辉岁月,引以为荣自己是这支英雄舟桥部队的一员,至今浮想联翩,忍不住要抒发“我是一名舟桥兵”的峥嵘岁月,回忆军旅生涯,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倍感舟桥情深。
记得在80年代初,我身穿绿色军装,胸佩大红花,与100余名肥东籍热血青年应征入伍。怀揣着军人的梦想,我们来到了蚌埠市淮河边的南京军区工程兵舟桥部队——83453部队(独立团)。
我们舟桥独立团是一支特种的工程兵部队,前身可以追溯到1950年11月,以华东特纵工兵3团1营、山东胶东西海海防营、32军工兵营为基础,在上海五角场组建的华东野战军工兵13团。1951年2月改称为工兵10团,5月又改称为工兵11团,7月由上海移防吉林市郊红旗屯,12月由吉林移防无锡市惠山镇,隶属军委工程兵。1953年1月改编为舟桥团,按渡河工兵团编制执行。1954年1月,进驻安徽省蚌埠市东郊,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营建施工,于1955年部队营房建成,同年11月24日正式改番号为舟桥第83团。1958年12月转隶南京军区工程兵,1991年2月5日划归12集团军领导,1992年4月划归12集团军建制。
在驻安徽蚌埠市期间,舟桥团在执行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任务中,出色完成作战、训练、抗洪救险等多项任务,是一支有着辉煌历史和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据战友亲身经历和图片显示,舟桥部队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越南红河中国云南边界等地,架设起一座座渡桥,一桥飞架两岸,为主力部队顺利通过取得反击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舟桥兵兑现了“打得响,用得上”的承诺,打了一个又一个的漂亮仗。
新兵连学习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到满披荣光的舟桥部队六连。回忆起在舟桥部队的服役期间,那些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逢水架桥,遇山开路”,这是舟桥部队主要担负的艰巨任务,我们保障友邻部队快速通过江河障碍,构筑两岸贯通的浮桥渡场及单个大面积的门桥渡场。河的宽度只是我们训练的强度。
在平时训练时,淮河岸边停泊着一艘艘钢舟,放着秩码、桥板和架桥用的各种器材。每次训练,均以连为单位列队,从部队营房驻地出发。舟桥兵身穿米黄色的训练服,佩带红领章红帽徽,雄纠纠气昂昂,迈着轻盈的步伐,唱着嘹亮的军歌阔步走向练兵场。
当舟桥兵行走到河岸堤坝时,早就有些观望的群众招手向官兵们致意,并投来敬慕的目光。不禁脸庞浮上笑意,身姿更加昂扬。到达训练场,集合完毕。“各就各位”,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训练开始。雷厉风行的舟桥兵,身形像开弓的箭飞速到位,吼声如雷的码头排打桩沉稳有力,那坚硬的钢桩奋力钻向深土。
一个个架桥排的舟桥兵也不示弱,立马摆开架桥姿势,分秒必争,你追我赶。舟桥兵有的用手飞速地旋转拧紧螺丝螺帽,也有组成两人一组,一前一后弯腰抱起200多斤沉重桥板,挟在腋下轻松自如,重拿轻放,还有的快速地打桩、搭架、铺板。霎时间,河里的铁舟一节一节的拼联成门桥,10分钟不到,那一座延伸到河里的码头与水中的门桥稳固连接,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淮河两岸,场面蔚为壮观。“天堑变通途”,此时此刻,舟桥兵站在浮桥两旁待命,虽汗流浃背,全身湿透,但脸上自豪地露出胜利的微笑。
每次演练成功的背后,都是舟桥兵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汗水,战友们手被擦破了,腰被压弯了,嘴却不曾说一声苦一声累。舟桥兵们,身是血肉之躯,心却是钢铁之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是在盛夏酷暑,还是在冰寒的严冬,那水波不息的淮河都是我们的露天训练场,也是舟桥部队的工作室。
在赤日炎炎的夏天,热浪灼人,钢铁船、钢板被晒得滚烫,但舟桥兵却用手去托举钢板,用手掌在与钢板接触的一瞬,用手心立刻就肿起了一个个水泡,但不能脱手,于是,就用力去挤压。
在寒风刺骨的冬日,舟桥兵在训练时,要搬着那笨重的钢铁巨人,肩扛着、手拎着到天寒冰冻的河水里架桥。有时因手冻得僵硬,一不小心把螺丝螺帽掉入水中,就毫不犹豫跳入水中,把铁家伙捞上来,也不顾浑身冻得瑟瑟发抖,继续训练,直至完毕。酷暑寒冬,是舟桥兵的训练背景;桥板江河,是舟桥兵的打铁淬炼。
驻蚌埠市舟桥部队先后在安徽阜阳、定远、阜南、颍上等地参加抗洪抢险数十次,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1964年,一营二连参加了安徽濉溪县抗洪救灾;1969年,二营四连在江苏江甫抗洪抢险,当年的连长许来兼带领战士们冲锋在前。1958年7月,舟桥部队奉命同兄弟部队一起,在黄河洪水期架设起一座载重16吨的浮桥,确保了京汉铁路的畅通。1959年6月至8月,参加了芜湖东、西梁山地区长江水上渡江器材试验训练,并总结推广了舟桥部队的经验。
从80年代始,每当淮河两岸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侵袭,舟桥部队伴随着一声令下,火速奔赴抗洪救灾前线,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舟桥兵往前冲的身影。不分白天黑夜,舟桥兵或在暴雨滂沱中架设门桥渡场,或驾驶冲锋舟抢救、抢运民用物资和被困灾民,把救灾物资、药品、食物送到灾民手中。同时队,舟桥部队与地方群众顶风冒雨,打桩扛沙包构筑加固防坝工事。有时一连几天几夜没合眼,困了就在舟仓里打个盹,渴了喝口混浊的淮河水,饿了就以随带的饼干馒头充饥,偶尔吃上一顿野餐就笑得合不拢嘴。在数次的抗洪抢险救灾中,舟桥兵用青春热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重建家园的壮丽凯歌。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昔日的舟桥独立团已被陆军接管,至今仍记忆犹新,倍感怀念。让我最难忘的是在睡梦中,突然吹响集合哨,拉动全连紧急集合。舟桥兵们立马穿好衣裤,打好背包,火速冲到兵器室携带各自武器跑步到操场,清点人数待集合完毕,全程在10分钟内完成,真乃兵贵神速。多少年来,舟桥兵风雨同舟,经过“军队这座大熔炉,部队这所大学校”的培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那些曾经的战友,如今虽已退役,但舟桥部队的军旅生涯已成为每位舟桥兵一生中一段抹不去的记忆。如今,虽然我早已经离开军营,但舟桥部队的精神永留心中,发扬光大。我将继续传承和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努力在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和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汪兴、范靖琳)
编辑: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