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只有忘掉自我、忘掉输赢,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翻译状态,才能不论面对多么大的场面,都能波澜不惊,立于不败之地。
“王毅,你说两句吧。”3月18日,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拉开大幕。面对美方超时且无理的指责发言,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花了10多分钟时间驳斥。随后,他将头转向右侧的外交部长王毅。
但王毅指向杨洁篪左侧的翻译张京,张京点点头“我先翻译一下吧”。杨洁篪冲她笑了,“还要翻吗?翻吧。”然后继续笑着说,“This is a test for the interpreter(这对翻译是个考验)。”张京抿嘴一笑,对面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迎合了一句“The translator should get a raise(该给翻译加薪)”。
紧接着,张京贡献了一次教科书式的表现。
大方得体、冷静沉稳,她将中方的立场清晰、客观、准确地传递给美方。正如杨洁篪所言,这是一个巨大考验,因为这段驳斥不仅很大程度上是即兴的,而且有大量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表述。最重要的是,这段一气呵成的驳斥虽然精彩至极,但毕竟太长,要准确无误地完成翻译任务,需要拥有极高的专业素养。
但是,张京做到了。由于国内外媒体用镜头全程记录下这段中美对话,一时间,“美女翻译”“外交部小赵薇”,针对张京的一系列赞誉声接踵而来……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妨先来看一看美方那个染着紫色头发的女翻译。
首先值得商榷的,是她的仪容。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她的那头“紫发”一时成为焦点。很多网友对此提出强烈质疑,认为在严肃的外交场合,这一打扮不仅非常不专业,还有损国家形象。在网友扒出这位翻译是白宫工作人员后,更多指责应声而来。
对话现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身旁,坐着紫发翻译。(视频截图)
其次,这位紫发翻译不仅没有准确传递美方信息,还给自己“加戏”,夹带各种私货。
例如,布林肯的一段原文表述是:“It helps countries resolve differences peacefully,coordinate multilateral efforts effectively,and participate in global commerce with the assurance that everyone is following the same rules.”按照专业标准,应该这样翻译: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有助于各国和平解决分歧,有效地协调多边努力,并确保每个人都在遵循相同的规则的情况下参与全球贸易。
但紫发翻译却是这样说的:“因为我们要争取和平,希望能通过多边的这个办法,来解决问题,那么我认为,这个世界也是非常同意这样的一种做法,要捍卫我们所从事的,以及现在所有的这些规则。”
是不是感觉到很“水”?
她不仅强行加入了“这个世界也是非常同意这样的一种做法”,而且对布林肯提到的“global commerce(全球贸易)”只字未提。抛开专业度,这种翻译方式的最大危害,无疑是为本就紧张的对话现场火上浇油,强化了意识形态对立。
纵观这个紫发翻译的译文,夹带私货的远非这一处。例如,布林肯在提到新疆、香港和台湾问题时,她又火上浇油地说“(中国的行为)对于世界的利益来说都是一种损害”“(这些问题)乃是世界的问题”。紫发翻译将布林肯的原话进一步发挥,企图用美国意志“绑架”世界。
而反观坐在紫发翻译对面的张京,则收获了业内外赞誉一片。
她身着淡雅、严肃的黑色职业装,一头清新的短发大方利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大国外交官员的干练、务实风采。
在杨洁篪进行了义正言辞的驳斥后,现场气氛一度陷入紧张,恐怕能听得懂中文的现场记者都愣住了,但张京那一句“我先翻译一下吧”,以及与杨洁篪和布林肯的互动,竟然让现场发出了爽朗的笑声。这虽然是小插曲,却在整场对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那场激烈交锋中,中美双方的一个缓和契机。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少翻译界同仁回看视频,都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在杨洁篪这段长达16分26秒的讲话中,张京分别在7分08秒以及讲话接近尾声时,看了一眼杨洁篪。
在他们看来,由于每个人短时间记忆容量有限,口译员需要借助笔记还原整个讲话过程。一般来说,每次时长不超过3分钟,才会在翻译的可承受范围内。张京一次性翻译长达16分钟的讲话,可谓远超一般口译员的专业极限。想必张京第一次看向杨洁篪时,内心已经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
张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江南女孩。2003年,她从杭州外国语学校毕业,这是一个高手如云的地方,而张京的成绩在这里名列前茅。当时,老师们纷纷认为清华北大就是她的囊中之物,然而张京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早早就决定在外交领域闯出一片天,于是成为了学校第一位保送到外交学院的女生。
不少老师都为她放弃可能进入清华北大的机会感到遗憾,但她用大学4年的经历证明了选择的正确性。在外交学院英语系学习的4年间,她先后在第十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中获得冠军,在第十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亚军。
张京高中时的同桌奚先生曾对媒体说,张京是同学们青春中的美好回忆。她眼睛大大的,像一个印度混血儿,在高中时期《还珠格格》热播时,同学们都叫她“小赵薇”。
在不少同学的回忆中,张京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她擅长主持节目,唱歌跳舞样样俱佳,还画得一手好画,打得一手好排球。
不过,在奚先生眼中,张京身上最难得的是成熟气质,同学们经常会看到她坐在一个地方,陷入沉思,只是盯着一个角落或一本书,可以一个下午都不说话,“这是她很冷的一面,后来我才知道她是在思考,想一件事情直到想透为止。”
在闺蜜面前,张京就显得格外活泼开朗。“不要被她冷艳的照片蒙蔽了,嘿嘿!”她的一位高中同学对记者说,沉着冷静只是张京的职业要求,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是另外一个人”。她经常展示自己的厨艺,在“把菜煮熟!”的相册中,一个盘子中盛着米饭,生菜、蘑菇和熟三文鱼,还有一颗塞满了食物的菠萝。张京给这张照片取名“这只不过是个装了烧鸡的菠萝”。
那些年,张京除了专业学习,也不断游历世界各地,增长见识,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斯图加特、瑞士日内瓦、沙特、南非、荷兰、梵蒂冈……足迹遍布全球,这些经历都为她日后在国际重要场合展现出的沉稳大气做好了铺垫。
张京在国外游历
翻译官的“忘我”极致
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一场记者会上,张京因出众的样貌、沉着的表现和高超的翻译水平,首次被媒体广泛关注。
“什么样的人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真正把自己忘掉,忘掉输赢。”在一次分享活动中,面对“如何在重大场合做到波澜不惊”的提问,张京这样回答。她说,要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翻译工作中,达到忘我的状态。
张京在发布会上担任翻译,妆容优雅大气
从2007年进入外交部工作开始,张京就一直在这种忘我状态中。
那一年,她从外交学院毕业进入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魔鬼式培训。每天上午下午各一小时的听力练习,BBC原版新闻听一遍后立即翻译。上午有90分钟的中译英口译,下午还有观摩新闻发布会等活动。下午5点后,往往还会有“加餐”。张京和另外两个同事组成小组,翻译平时领导人的讲话,一直练到晚上八九点钟。
她在后来的一次分享中说,虽然市场上对翻译的需求非常大,但不可能短时间培养很多人才。因为做好这一行,需要极为严苛的标准,“外交部翻译室要求翻译信息完整度达到90%—95%,且不能丢实质性信息”。
经过了严苛训练后,张京开始接任务,从易到难。此时她才明白,过去的魔鬼训练同现实相比,压力还算非常小的。“在学生时代,压力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真正上场后,是真刀真枪。只有到工作中,才开始认识到真正的责任意识。”
2008年后,翻译室的工作任务加重,每年工作量成10%—15%增长。张京在2014年回母校讲座时提到,“今年英文口译任务接近3000场,不算出差。翻译室英文口译共42人,常年频繁接任务的大概有20—30人。”也就是说,平均一个人一年要完成100到150场口译。
张京不断保持忘我状态,端庄、知性地从事翻译工作
2011年,张京第一次给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做翻译,场合是某国大使递交国书。整个会见过程一共15分钟,会见结束后,张京下楼梯时腿是抖的。
10年后的今天,翻译室的新人已经成了翻译司培训处副处长,承担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口笔译任务已是如鱼得水。
由此而来的,是承担更多重大任务,以及工作量的增多。张京曾多次负责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的翻译工作,而彭丽媛在单次出访中就常常参加30多场活动,工作强度可见一斑。
在安克雷奇,公众又一次见识到张京的冷静专业。但她并不想活在聚光灯下,早在2013年“两会”上走红时,她就说:“媒体的宣传,也是为了增加‘两会’的趣味性。所谓的公众化的生活,只是在互联网上。”她甚至觉得,网络上报道的不是自己,而是另外一个人。
让我们回到过去,认识尚在学生时代的张京。2005年,第十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上,在回答评委提问时,张京笑言“梦想就是当一名成功的外交官”。在现场,她以北京奥运会为主题,发表了题目为《全球化影响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演讲。
她用英语说了这样一段话:“……从以上例子中,我们看到了全球化带来的不和谐结果。但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要归咎的并不是全球化,而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能依旧带着传统的和谐心态去追求全球化,那么成果就必将高于成本。”
但愿在安克雷奇的那间会议室中,坐在张京对面的美国高级官员,能够读懂中方翻译10多年前就说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