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子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笔下的天山,充满了雄浑与壮阔。7月13日清晨,车从昌吉出发,探寻天山天池奥秘拉开帷幕。
沿盘山公路进入景区,远处的山峰便吸引了我。导游说这是博格达峰,天池就静静地躺在山峰的脚下,被群山环绕,宛如一个羞涩的少女,半遮半掩,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车,径直抵达天池边,池水湛蓝如宝石,微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仿佛无数颗钻石在闪烁。远处的雪山、森林倒映在湖中,与蓝天白云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天池边,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景点——定海神针。这棵古老的榆树,孤独地挺立在湖边,相传是王母娘娘为了镇压天池中的水怪,将头上的碧玉簪化作了这棵榆树。
如今,它已经成为了天池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拍照留念。我走到树下,抚摸着粗糙的树干,感受着岁月的痕迹,心中不禁对这个美丽的传说充满了敬畏之情。
转过一道山梁,一座青砖灰瓦的庙宇便从云杉林间显露出来。朱红的庙门在雪山映衬下格外醒目,檐角的铜铃被山风拂动,叮咚声像从远古传来——这便是西王母庙,传说中瑶池盛会即在此。
导游说,这庙宇始建于唐代,虽几经修缮,那尊玉座却还是当年的旧物,多少年来,山风穿堂而过,总像有人在讲述着昆仑神话,庙门两侧的楹联“瑶池传玉液,仙境驻青鸾”几个字却依旧苍劲,让人想起《穆天子传》里周穆王与西王母在此酬唱的情景。
突然间我似乎意识到,人们为何总在这雪山天池间寻西王母的踪迹?这山的巍峨、水的清澈,本就带着几分神性,而庙宇里的香火与传说,不过是把这份对天地的敬畏,悄悄藏进了一砖一瓦、一香一烛里。
天山天池除了自然景观,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是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他们的传统文化与天池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中午,我们来到“新疆歺厅”,品尝了美味的哈萨克族烤羊肉串、手抓饭。景区内,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手工艺品,让你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结束天池之旅,我们返回了出发地一一昌吉,此时已是北京时间21:30分,在安徽,多数人已进入梦乡;在这里,阳光依然普照大地。
笫二天,车直奔吐鲁番。吐鲁番四面环山,热量不易散失,形成高温干燥的环境,年降水量不足16毫米,夏季温度极高。地表温度可达70℃以上,是全国温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素有“火洲”之称。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吐鲁番以葡萄种植和火焰山等景观闻名,其“火洲”之名也成为了当地旅游和文化的重要标签。这一称号不仅反映了其自然环境特征,也体现了吐鲁番在历史与现代中的独特地位。
到达吐鲁番第一个“打卡”点便是“坎儿井”。坎儿井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地下水利工程,包括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部分。
坎儿井是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地下部分有点像电影“地道战”里的“地道”。
车向东行驶直奔“火焰山”。远远望去,整座山像被打翻的熔炉,赤褐色的山体褶皱纵横。
车离“火焰山”越来越近,窗外的风渐渐有了灼人的感觉,这座只在《西游记》里听过的奇山,竟真的以如此热烈的态度迎接客人;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在岩壁上,反射出晃眼的光,连空气都被烤得发烫,远处的景物像流动的水幕忽明忽暗,山脚下的温度计直指66摄氏度,脚刚沾地,滚烫的沙砾便透过鞋底往上钻,让人忍不住跳着脚往阴凉处躲。
沿着栈道往上走,有的地方泛着焦黑,像是真被烈火烧过。
导游说,这里的岩石含有大量氧化铁,呈现出火的色泽。风穿过山岩的缝隙,发出呜呜的声响,时而像野兽低吼,时而像火焰噼啪,竟真有几分《西游记》里孙悟空借芭蕉扇的奇幻感。路边立着几尊唐僧师徒的雕塑,孙悟空手搭凉棚望着山顶,猪八戒耷拉着耳朵扇着大肚皮,倒给这炙热的山景添了几分趣味。
下山时,夕阳为火焰山镀上了一层金红。
回望这座山,它没有安徽山水的婉约,也没有名山大川的厚重,却以独有的炽烈,在戈壁上燃烧了亿万年。或许,真正的火焰山,从不是传说里的妖火,而是这片土地对生命最炽热的告白。
当最后一片胡杨叶子在夕阳里飘来,新疆的风,送我踏上归途。十多天的画面,像视频在脑海里回放。
新疆行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往后无论走到哪,想起这片土地,会有一阵风带着松涛与奶香掠过心头,提醒我曾见过这样极致的美,拥有过一段让灵魂舒展的时光。
编辑:余成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