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凡在书法上有所造诣者,无不在笔墨功夫上付出艰辛。书法不能一味地停留在临摹上,要让自己的作品有鲜活性,就要有“笔墨当随时代”的现代感。
“象形字〞主要是美术与技艺相结合和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寓字于画,力求做到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中国梦”是邓之元先生创作的其中一幅象形字,“中”字是一个笔直挺立仰望世界的中国人,寓意中国人胸怀祖国顶天立地,“国”字的外围是一幅中国地图的外形,“梦”字富有形变动感,寓意祥云托起梦想腾飞。
“儒”、“佛”、“道”三个象形字是邓之元先生最满意的三幅象形字作品。“道”字的上面部分,是老子的头像,下面则是道家的象征物太极图转化而成,仿佛是思考的老子立于太极两仪之上,寓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字左边的站人化为一个人在虔诚拜佛,右边的“弗”演绎成站立着菩萨,寓意“佛存心中,善行天下〞,“儒”字左边站人是鞠躬礼拜的书童,右边“需〞字演绎成一个教书先生的形象,寓意“儒贯古今,礼仪天下”,“儒佛道”的创意神形兼备,情形交融,众多教育机构和寺庙的人前来求字,使他的创意作品供不应求。
像这样的妙趣横生、相得益彰的象形字一共有100多种,每一种都是独树一帜,各具特色。民俗字并不是邓之元先生的独创,而是他结合我国传统民俗字的基础上进行了领异标新。每一个民俗字都有丰富的故事和含义。民俗字有二种,一种是“象形字”,一种是“组合字”。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民俗字作为汉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画出来是图腾,写出来是符号,读出来是祥和,始于史前文明,可谓源远流长。中华民俗字在百姓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常见应用于特别行业以及场景、或特殊人物处理特定事件中。这些文字不是我们常用的文字,也不是少数民族文字,但大家在生活中每每遇见。比如:宗教文字,行业文字,年俗文字、美术文字、商标文字等。
民俗“组合字”民间又称为合体字、连体字,团结字、吉利字、吉祥字等,其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最初是古代君王用来下达命令或派遣军队的符文,通常是把几个篆字合并在一起,刻在竹或木上,再剖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到了汉代,道教广为流传。为了增加神秘色彩,道士们借用这种手法,创造出常人看不懂的所谓的符咒,用来驱魔除鬼,镇宅消灾。从宋代起,组合字已由道士画符,演变成民众表达避凶求吉祈愿的一种手段。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囍”字,以及春节时贴的“黄金万两”、“招财进宝”等都属于这类字。这类字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结构,巧妙地运用穿、插、共、借、合、让,根据汉字的笔画结构特征巧组合,大多由二至多个汉字为一组,组成一个生僻字,常人难以看懂。常见于民间春节祈愿、店铺启运或民间镇宅之用。在人文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字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民俗字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无疑是中国文字研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说:“汉字之美,美在形体。汉字之美,美在风骨。汉字之美,美在寓意。汉字之美,美在真情。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汉字中的民俗字兼蓄着诸多的装饰性、趣味性、观赏性、艺术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意性,是国学文化,民俗文化、风水文化、企业文化、校园研学文化和农耕文化加强意识的完美衬托和鲜明体现,是一种寄托式、圆梦式的吉祥辞语。
身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吴山铁字”的传承人邓之元先生,五十多年来,从全国各地民间收集了一百多个即将面临遗失的民俗字,分别有古代镇宅辟邪的22个,吉祥语100多个,还有100多个是他近几年潜心创作的。 作为一个中国文字的敬仰者和探讨者,我想明确地表明:中国方块汉字,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国民俗文字,这三大类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民俗字是中华国学文化,民族文化的一颗熣灿明珠,民俗字将在民族复兴、乡村振兴、文化自信、艺术创新的新时代更加朝气蓬勃,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来源:网易号
编辑: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