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物网总编辑廖云新
文/滕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行业经历了从传统纸媒到融媒体的剧烈转型。有人追逐流量,有人迷失方向,但总有人坚守初心,用文字记录时代人物的精神图谱。当代人物网创始人、总编辑廖云新,正是这样一位“逆流而上”的媒体人。他深耕人物报道十余年,从中央级媒体记者到创办中国人物类头部网络平台,始终以“传播人物故事,典藏人物精彩”为使命,构建起一个覆盖全球的媒体矩阵。今天,我们走近这位媒体界的“拓荒者”,探寻他的初心、理念与实践。
一、从新闻系学子到行业标杆:廖云新的职业蜕变
廖云新出生于湖北襄阳宜城,自幼对文字充满热忱。武汉大学新闻系的求学经历,为他奠定了扎实的新闻功底与人文情怀。毕业后,他先后供职于省级、中央级媒体十余年,从记者到主编,积累了丰富的采编经验。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人物是时代的缩影,记录他们就是记录历史本身。”
2016年5月8日,廖云新创立当代人物网。彼时,综合性门户网站风头正盛,但他敏锐地捕捉到垂直领域的潜力:“人物报道不应被淹没在娱乐八卦中,它需要专业、专注的平台。”网站以“与人物,共非凡”为愿景,聚焦各行业精英、草根英雄,迅速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脱颖而出。八年间,当代人物网从单一网站发展为“九网一刊”的媒体集群,覆盖北京、上海、安徽、湖北等省级运营中心,并入驻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腾讯新闻等70余家权威平台,成为行业标杆。
二、融媒体时代的“破”与“立”:廖云新的媒体哲学
面对融媒体浪潮,廖云新提出独到见解:“融媒体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或行政拼凑,而是基于媒体规律的‘强优联姻’。”他反对形式主义的“大一统”,主张通过内容创新实现“1+1>2”的倍增效应。例如,《浙商榜样》栏目将人物通讯与经济评论结合,既展现人物故事,又提供深度分析,形成“叙事+说理”的立体传播模式。
当代人物网的技术团队开发了“一文一码”系统,每篇文章、图片、视频均生成专属二维码,用户扫码即可直达内容。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传播效率,更将人物故事嵌入线下场景,实现“传播无缝对接”。此外,网站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确保内容“即时发布、同步搜索、排名靠前”,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2024年9月作者滕斌在杭州当代人物网总部
三、人物报道的“温度”与“广度”:廖云新的实践探索
廖云新始终强调:“人物报道不应局限于财富与地位,平凡人的不凡故事同样值得书写。”当代人物网曾报道过乡村振兴带头人郭培良——这位驻村书记带领村民发展铁皮石斛产业,将山区资源转化为“摇钱树”;也记录过兰花基地创始人王久权,他通过直播带货年销售额超3亿元,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富裕。
网站深入文化领域,专访繁昌窑陶瓷研究所所长杨国民,重现千年青白瓷技艺;对话书法家蔡爱军,解析“三分书”中的禅意美学。这些报道不仅传播传统文化,更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商业的融合。
作为湖北籍媒体人,廖云新对楚商怀有深厚情感。他策划《魅力楚商》栏目,10天内推出17位企业家故事,全网阅读量破百万。此后,《浙商榜样》栏目延续这一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宣传的典范。
2024年9月5日作者滕斌与当代人物网总编辑廖云新
当代人物网成立之初便立下铁律:“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廖云新坚持“有意义而非有意思”的内容标准,拒绝低俗化、娱乐化。八年来,网站报道了600余位正能量人物。除人物专访外,他的散文、随笔、杂文多次被《读者》《意林》转载,多篇文章入选各省市中高考模拟试题,如《文化一脉说家训》《给善心一个容器》等,成为青少年人文教育的范本。
当代人物网的用户遍布美、日、俄等30余国,廖云新认为:“人物故事是人类共通的语言。”网站通过海外华文社交平台运营,将中国工匠、企业家、艺术家的故事传递至全球,助力文化“走出去”。
从纸媒记者到新媒体领军者,廖云新始终以人物为镜,折射时代的光谱。他的故事印证了一个真理:在信息碎片化的洪流中,深度内容与人文关怀依然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正如他所言:“媒体的价值,不在于追逐流量,而在于点亮人心。”
面对未来,廖云新的目标清晰而坚定:“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他坦言:“媒体竞争越激烈,越需要沉下心来。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录人物,更是通过他们的故事,激发社会的向上力量。”
廖云新用八年时间,将当代人物网打造成中国人物报道的“精神高地”。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位媒体人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关于坚守与创新的启示录。
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份超然与专注,或许正是当代媒体人最稀缺的品质。
未来,他将继续以笔为犁,在时代的田野上播种希望,与人物共书非凡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