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视点 ‖ 诗人关民 : 诗歌创作的本质是发声

唐虎
2025-01-07

撰文:唐虎

编辑:滕斌

“诗歌创作的本质是发声。”是关民提出的论点。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火花。近日,我俩围绕这一论点,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并达成共识。

关民不仅诗歌、散文、影视剧本写得好,而且文学理论造诣比较深厚。他引经据典,从人类发展史的维度,纵向阐述“发声”,乃人类自然进化的本能,以及重要性。

关民笔名关注,著名诗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报告文学家协会理事,当代人物网副主编,颇具影响力的影视编剧与制片人。

关民是我多年好友,也是我的老大哥,为人耿直,热情奔放,文学情怀深厚,才情过人。我多次应邀参加他的新书新闻发布会与学术交流活动,受益匪浅。他笔耕不辍,成果斐然。出版发行散文集《凡人俗语——韩新东总编手记赏析》(上下卷)和《凡人俗语——关民诗歌散文自选集》与诗歌集《在下一个路口等你》等等。

他的诗歌代表作,主要有《大别山之歌》《茶》《徽商情 民族魂》《等待寂寞的降临》《钥匙与锁》《我的诗》《大脑》《清晨》《问苍天》《一条路》《马拉松宣言》与《奔跑吧,青春》,等等。

谈起“诗歌创作的本质是发声”,关民激情澎湃,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礼记·月今》中“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这是“发声”的最早出处。

关民深有感慨地对我说:“苍天发声于雷也,鸟类发声于求偶也,群狼发声于召唤也,狮虎发声于威慑也,人类发声于真心也。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可以发声的生物,发声是一种必要的沟通与交流,是一种倾诉与发泄,亦是一种抒情与言志。”

诗人关民

在关民看来,发声不仅是一种自然本能,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正如鲁迅所言:“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我们不难理解,鲁迅在这里所说的“做事”,恐怕离不开文学创作,而“发声”大抵可以理解为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发声,尤其是诗歌。因为,诗歌在文学创作中,颇具“发声”的特征和功能。

关民有颗玻璃心,但并非易碎那种。他曾深情对我说,文字是我灵魂的港湾。在这喧嚣浮华的世界里,我的灵魂深处,白天不安,晚上也不安。仿佛置身于无边的黑暗,找不到方向。我极度空虚的内心,在无助地呐喊。那声音,被尘世的嘈杂所掩盖,无人听见。

摆脱精神枷锁,眼前便是广阔原野。关民对我说,唯有在浩瀚的文字世界里,我才能寻得一丝宁静。我将所有的不安、痛苦与迷茫,都倾注于笔尖。每一个字,都是我心灵的倾诉;每一句话,都是我情感的释放。文字,接纳我所有的脆弱与不堪,成为我唯一的解药。在这里,我找到归属,找到安慰,找到励志前行的动力之源。

在我看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发声。当然,诗歌有其自身属性与特点。诗歌创作可以不拒形式,不拒风格,不拒长短,不拒“流派”,但要具备发声功能和勇气。诗歌创作,可不能无病呻吟,装腔作势,更不能束之高阁,孤芳自赏。否则,这样的作品,既没有鲜活的生命力,亦没有传承的意义与价值。

理论联系实际,关民例举几年前受邀为合肥蜀山马拉松博物馆,创作马拉松组诗的成功事例。关民介绍,当时,合肥市马拉松协会,在蜀山区政府的支持下,他们选择在肥西小岭南投资建成马拉松博物馆和智能万米跑道。由于路途较远,地处偏僻,知名度不高,很长一段时间,来博物馆参观的寥寥无几,魏普龙馆长心急如焚。

紧要关头,在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博士的竭力推荐下,关民走进小岭南。经过深思熟虑,他用5天多时间,潜心创作9首马拉松组诗,并在马拉松博物馆,隆重举行关民“马拉松组诗专场朗诵会”,好评如潮。

关民与本文作者唐虎(左)·新华社记者张梅摄

梅花香自苦寒来。“马拉松组诗专场朗诵会”活动的成功举办与有力发声,提升马拉松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使小岭南区域迅速成为文旅的热点和打卡地。关民创作的《马拉松宣言》《岭南的风》《奔跑吧青春》等诗歌作品,一经发表,便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文学是相通的,不同题材与体裁往往互为补充,互为作用,互为促进。关民对此深有体会。近几年,他在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同时,把文艺触角伸向影视,是《窥洞》《刘将军的墓》《隔离岛上的狗》《牛王》与《六号银像》等多部院线电影的编剧与制片人之一。

其中,《牛王》荣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提名奖。他个人荣获安徽省2023“德艺双馨艺术人物”殊荣。这是不是政府对关民“发声”的回馈?

来源:时代新视点

86264e729aa906b16fb8b55cb1b533ab_ABUIABACGAAgxcWGgwYooLm76QYwvAU4iQI.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