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吴山铁字”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一项独特的手工技艺,以铁为墨,以锤代笔,经过锻、锤、钻、铣、锉、焊、收边、打孔等二十多道手工技巧锻制作而成,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风骨强健,立体感强。
历经数百年传承至今,以其独特的艺术和视觉效果,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让这一古老技艺发扬光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吴山铁字的历史溯源探索、技艺特点及传承现状的分析,探讨其在网络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思路。
吴山铁字的起源及艺术特征
吴山铁字的起源:吴山铁字这一技艺起源于明末清初,开始时主要用于店堂字号及招牌字。铁匠将烧红的铁条按照字的模型煅打成型后,在水中淬火使其变成紫兰色,这样的铁字可以很长时间不生锈,广受各类商家喜爱。吴山铁字的这种制作技艺和用途一直延续到20世纪六十年代初。
吴山铁字的艺术特色:吴山铁字延续至今,现在的型号款式多样,有的小不盈尺,玲珑典雅;有的长达十多米,气势宏伟。种类有中堂、条屏、横幅、扇面、斗方、摆件、屏风、座屏等,适合现代楼堂馆所居室别墅高档装饰,也是旅游纪念、会议礼品、喜庆献礼、馈赠亲友的理想选择。
吴山铁字创新研究和取得的成果
拜铁匠为师: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接触吴山铁字的。我少年时期喜爱书法,练得一手好字,镇上有谁家结婚、开业的,都请我给写个 “百年好合”、“开业大吉”之类的条匾。时间长了我感觉毛笔书法写在纸上没有立体感,也不能长久保存。有一天我在镇上闲逛,发现镇上一家铁匠铺在打铁字招牌,老铁匠师傅姓郑。吴山过去店堂字号和招牌字都是用铁锻制。
我突然想到,何不请郑老铁匠照着我写的字体打一块匾额,再装上画框,这样既好看又有立体感,不易损坏而且保存的时间又长。我和老铁匠师傅一说,他一口答应我和他一起做铁字。于是我就拜郑老铁匠为师在铁匠铺打了一年铁,掌握了锻造铁字的制作技艺。1985年我在吴山老街开了自己的第一家作坊“智源工艺美术服务部”。
从此以后的40年多年时间里,我一直不断研习、创新,改变了吴山铁字只做室外的“铁字招牌”的历史,转换为室内的“铁字书法”装饰画,从此便与吴山铁字结缘至今。安徽历史上有“南有芜湖铁画,北有吴山铁字”的说法。铁画、铁字的制作工艺大同小异。我曾先后数次去芜湖向那些做铁画的老艺人学习取经。
我将原来的铁字工艺加以改进,从室外招牌字转换为室内书法字匾装饰。取雕刻、雕塑、铸造、剪纸等技艺之长;融书法、国画艺术布局,立现代思维之创意;继承传统工艺之神韵,打造现代工艺之美貌。
将传统的炉冶锻打与现代的冷锤、电磨相结合;将传统的涂漆工艺与现代的喷塑、电镀相结合;将传统的锡焊与现代的点焊、碰焊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出的“吴山铁字”面貌一新,使得“吴山铁字”在展现书法神韵的同时,更能够凸显出立体雄健、风骨遒劲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中华一绝”。
2008年7月,“吴山铁字”选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人入编为“吴山铁字”省级非遗传承人,享受国家津贴补助。
走向奥运会 我认为铁字制作一定要有书法基础。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临摹各代书法名家的行、楷、隶、篆等字帖,在制作铁字过程中把书法艺术融入其中,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贯通。在铁板上临摹出楷、草、隶、篆等各种字体,把书法家作品的精气神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2007年7月,北京奥组委向社会公开征集民间工艺品,我将自己创意制作的“福”、“佛”和一组十二生肖创意字送到北京参选,半个月后,接到北京奥组委礼品部来电:“福”、“佛”两幅创意字中标,获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奥运纪念品创意设计研讨会”两项金奖,定为中华奥运指定纪念品。并被要求制作5000件作为奥运纪念礼品,赠送各国嘉宾和友人。
进驻联合国 2010年6月16日,我收到文化部艺术中心发来的邀请函,说联合国大厦正在进行装修,将进行“联合国之最”的文化作品征集。我创作的铁画《四和图》和铁字《兰亭序》作品被选入其中。我和我徒弟们围着铁字制作台,花了半年时间,才将铁画《四和图》、铁字《兰亭序》打造完成发往美国联合国大厦,至今一直悬挂在联合国大厦中国厅。
硕果累累 历年来,我在铁字制作中创意精品已有2万多件,其中有28项获国家知识版权专利。 作品装饰于香港特区行政大楼、联合国大厦、中国驻美使馆、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北京奥运会新闻中心、上海世博会接待中心等。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泰国、韩国、台湾及全国各大城市,先后有数百件精品被选为国礼馈赠世界各国。
网络时代吴山铁字的传承现状
市场前景 随着吴山铁字的声名远扬,吴山铁字的生意也越做越好,形成了吴山镇甚至是安徽省的一个文化品牌,吴山铁字成了馈赠亲友的理想佳品,远销海内外,产品需求不断扩大,我创办的“铁研居”也成了安徽省旅游商品定点企业。
然而,吴山铁字如雨后春笋,在吴山镇从事“吴山铁字”制作的就有好几十家,销售商店开设到合肥、淮南、六安、黄山、北京、南京、上海等地。铁字生意红红火火,欣欣向荣。后来随着市场的动荡和网络的冲击,使得铁字市场逐步减退。
此外,随着各项工艺品技术的变革发展,以及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不断增多,对传统手工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影响。我预测,如果没有好的应对办法创新能力,不要多久吴山铁字的市场就会萎缩,甚至退出市场。
传承困境人才的流失是直接导致吴山铁字市场萎缩的主要原因。现在从事吴山铁字制作的杰出人才大多数年岁已高,他们从小受到铁字艺术的熏陶,选择了终生从事铁字为业。但是现在吴山铁字人才缺失问题非常明显,特别是缺少新的血液注入。虽然现在我家里的四个孩子都在学习铁字制作,也基本掌握铁字制作的流程和技艺。在面对吴山铁字的传承问题上,我还是担心后继传承人存在问题。
当今社会的青年一代大部分都跟随时代的步伐,向往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这一代人娇宠惯了,不像我们那一代人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铁字制作几乎完全靠手工,既耗时又费力,像一幅60厘米至80厘米的铁字差不多要耗费两整天的时间,孩子们怕没有这个耐心了。
再者,对这样的纯手工的手艺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孩子们肯勤学苦钻的不多,更何况吴山铁字还需要创新创意、与时俱进。要求学习者有一定的悟性,有一定的忍耐性和钻研性。我的孩子们现在制作铁字不成问题,可是叫他们写,叫他们自己创作还是不行。我担心吴山铁字就要终止在我们下一代了……
即使有少数年轻人愿意去赏试学习吴山铁字制作工艺,也是带着强烈的兴趣和商业意图,而不是真正地抱着一种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敬畏、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创新意识淡薄 铁字工艺是一个纯手工制作技艺,技术本身并没有很高深艺术内涵,现在所有铁字产品的手工技艺,全部都是从老一辈的大师手中学来的,而这些大师们也并没有很系统地学习过制作铁字的工艺技法。对于新一代的铁字学习者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模式,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和发展。只是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创新,在铁字制作技术上只有继承而没有做到根本性拓展创新,这就导致今后吴山铁字市场萎缩,无法传承局面。
网络时代吴山铁字发扬光大的策略
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学习铁字技艺的年轻人,怀着敬畏之心专入这门传统手艺是对于这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吴山铁字的传承培养与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于年轻人的素质培养和史命教育,使新鲜的血液注入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队伍中来,改变铁字艺术家长期以年长者居多的局面。
早年我就通过多个媒体向社会承诺:凡是有心学习制作铁字的,我都免费教学。要求初中以上、高中毕业的学生都可以来研学体验。家在边远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是优先录用对象。因为他们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能吃得下这个苦,具备了能吃苦耐劳的条件。
来了以后先进行书法培训,教他们书法、绘画、剪纸等培养兴趣,当这两个基本条件具备了,那就当作自己家的小孩一样看待,坚守经营理念:“把企业当儿子管,把产品当女儿嫁,把用户当亲家走,把员工当兄弟待”,包括在这里吃、喝、住、行、娱,对他们的学习定期辅导测验,经过一个过渡时期,然后就放手让他们跟着我学习铁字的制作技艺。
开办规模式实体研学基地和投资兴建“吴山铁字非遗博物馆”
2002年我在合肥市正丰花市开办了合肥第一家吴山铁字店后,又在九华山、黄山、宿州、淮南、六安等旅游地区开了分店,供海内外游客们参观欣赏选购。吴山铁字不仅是非遗珍品,也是具有纪念价值的旅游纪念品,更是对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和拓展。
为了进一步发展千年古镇,魅力吴山的文旅产业、弘扬传承非遗文化,在吴山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拟投资兴建一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吴山铁字非遗博物馆”(已开工)。建成后的博物馆将成为展示“吴山铁字”作品、工艺流程展演、艺术交流和技能培训及研学实践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提升“吴山铁字”艺术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博物馆建成后不仅为“吴山铁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也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观摩、学习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场所。
寄语
在网络时代,我将不懈努力,使 “吴山铁字”这一非遗技艺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弘扬。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吴山铁字”传承发展贡献毕生力量。
将“吴山铁字”这一传统技艺与时代创新相结合,与研学培训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新思路,寻找新理念;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吴山铁字”的制作技艺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在保持传统韵味同时,进行电脑制版,电气分割,电控制作,电化处理,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先进工艺和制作精度及装配载体;将铁字与红木嫁接使其高尚、把铁字与玉镶嵌使其高端、把铁字与雕刻结合使其高雅、把铁字与陶瓷结合使其高远。
此外,我还将尝试“吴山铁字”与其他艺术品进行组装融合,创造出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想向空间和与时俱进时代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科技功能,在创意发展、传承创新、科技融合、推陈出新上下功夫,让这一远古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我坚信吴山铁字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吴山铁字”这一项传统绝技将会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闪耀其独特的魅丽光彩。
编辑:滕斌